在河北易县清西陵梁各庄镇西北不远处有一座寺庙-永福寺,作为清西陵旅游区中的一个景点,我对它还是颇为好奇的。因为在清东陵边上就曾建有一座寺庙叫隆福寺,那是乾隆皇帝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敕建的皇家寺庙,可惜的是在民国期间被彻底毁掉了。而清西陵的这座永福寺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敕建的,已成为皇家陵寝御用寺庙的孤品了。那么这座寺庙与其他一般寺庙会有哪些不同呢?我带着这样的疑问去一探究竟。
永福寺
永福寺山门前有一条河道,上建一座三孔石桥。走过石桥来到山门前,山门采用单檐歇山黄瓦顶,由此可见寺庙的皇家御用地位。山门内供奉一尊弥勒佛和四大天王像。走进院里,左右为钟鼓楼,正中为大雄宝殿。由于正在进行修缮,无法欣赏大殿的外观了。大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和迦叶佛,两侧为十八罗汉像。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的后面,登上18级台阶,来到第二进院落的普光明殿前。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四柱三门的牌楼,牌楼上正面写着”福地香林“四个字,背面写着”祥轮宝筏“四个字,均为乾隆皇帝御笔。牌楼背面是一座碑亭,两侧为东西配殿,配殿内供奉着关帝和观世音菩萨。
牌楼
普光明殿是全寺内建筑规模最大、最恢宏的殿堂,采用重檐歇山顶,殿顶覆盖黄色琉璃瓦,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其规制要比帝陵中的隆恩殿还要大。殿内供奉着不动佛、药师佛、无量寿佛,两侧供奉着八大菩萨。
普光明殿
普光明殿后依然是沿台阶向上,来到第三进院落中。院落正北是一座平面呈”凹“字形的建筑,这也是寺院的最后一座建筑了。这座建筑名为宝云阁,又名藏经阁,分成上下两层。阁内原供奉有斗母、马头金刚、白救度佛母、白伞盖佛母、绿救度佛母和手持金刚。
宝云阁
宝云阁内供奉的这六尊神佛是藏传佛教中供奉的密宗神佛,由此可以看出,永福寺是一座藏传佛教的喇嘛庙。那么乾隆皇帝为什么要在西陵边上建设这座藏传佛教的喇嘛寺庙呢?难道仅仅是为了在陵寝内的皇帝、皇后忌辰之日,为皇家念经诵佛吗?
斗母
原来乾隆皇帝在拜谒位于沈阳的祖陵时发现,福陵和昭陵附近就有座藏传佛教寺庙名叫实胜寺。当年满族后金(清入关前)政权为了与北方的蒙古王公们搞好团结,因蒙古王公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就在福陵和昭陵附近建设了实胜寺,以方便蒙古王公们谒陵时参拜礼佛。乾隆皇帝受此启发,才下诏在东陵和西陵分别建设了隆福寺和永福寺。
永福寺的建设,不仅是皇家陵寝御用的寺庙,还肩负着团结北方蒙古民族的重大政治任务,当年清朝统治者的政治大智慧由此也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