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期曾读过徐广源先生的《清西陵史话》,从那时起便对徐先生笔下被称为“中国皇陵的最后绝唱”的清西陵心生好奇,只是一直因为距离遥远而无法前往。因此直到这个夏天,笔者才终于有机会前往这一向往已久之所在。
自北京出发,取道京港澳高速,途中转张石高速,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笔者终于到达了心心念念的清西陵。
传说,清雍正皇帝之所以会在易县的永宁山 下建立清西陵,而不是将自己的陵寝修建在自己父亲、祖父所在的清东陵,是因为原本在清东陵选定的陵址在山水风光上存在瑕疵,且土层中混有砂石,故而毅然废弃了旧陵址,转而选择了河北易县这个“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理想宝地,并定名为“泰陵”。
抵达清西陵景区后,站在永宁山主峰下泰陵入口前放眼四望,陵区的北方是雄峻的永宁山层峦叠嶂,犹如一道天然的帷幕;西侧有作为太行山余脉的云濛山蜿蜒起伏;东面和南面则有金龙峪、元宝山等山峦绵延不绝。四面群山环抱间,蜿蜒的易水河潺潺流过,像是一抹银带勾画在翠郁的山水风景画间。
泰陵
泰陵是清西陵4座帝王陵寝、10座王公、后妃园寝中的首陵,也是清西陵规模最大,形制、体系最完整的一座陵寝。
作为清雍正皇帝的陵墓,它动工于雍正八年(1730年),历时六年完工,占地面积8,47公顷。
来到泰陵,首先经过的是一座联拱式五孔桥,过了五孔桥,便是三座高大的石牌坊,明十三陵和清东陵门外均设有一座石牌坊,唯独清西陵设有三座,正面、左右两侧各一座,十分壮观,有一种说法是雍正皇帝驾崩后,蒙古各部首领为表达对其的敬意和哀悼集资所建。
过了石牌坊和大红门,就算正式进了泰陵,进门不远处便是记述雍正皇帝生平功绩的圣德神功碑亭,俗称大碑楼。功德碑的碑文由乾隆皇帝委托当时的文学大家方苞撰写,历时三年反复推敲斟酌方才写成,是研究雍正皇帝的很久价值的史料
穿过大碑楼,沿着由青石砖砌成的神道一路向北,依次穿过七孔桥、望柱、文臣武将和动物形象组成的石像生、龙凤们、三路三孔神道桥,终于抵达了泰陵的建筑群前。
泰陵前广场的东面是神厨库,在当时是专门为祭祀制作、存放贡品的地方,内部设有厨房、宰牲亭等,现在被作为景区工作人员的办公场所使用。
神厨库往北是东、西两座朝房,是祭祀时准备奶茶瓜果点心的地方。
东、西班房再往北就是隆恩门,隆恩门是泰陵建筑群的门户,门后的整个建筑群被一道红色高墙完整包裹起来,形成了分别以隆恩殿—宝顶为核心的前后两进院落。
隆恩殿整体建在巨大的汉白玉基座上,重檐九脊歇山式顶,黄琉璃瓦覆顶,面阔五问,进深三间,建筑格局宏大而严谨。殿前还摆放着众多精美的铸铜礼器
绕过隆恩殿、穿过三柱门,就来到了泰陵后寝院,这里设有二柱门、祭台、明楼、影壁和宝顶。
宝顶就是停放雍正皇帝棺椁的地宫之上的封土。由砖砌成圆形围墙,用白灰、沙土、黄土合成“三合土”,层层夯实,又用糯米汤浇筑,还钉有加固用的铁钉。
宝顶作为保护皇帝陵寝的最后一道屏障,由三合土配合众多加固工艺筑成,本应非常坚固、致密,然而人力筑成的屏障终究抵不过岁月的变迁。自泰陵修筑完工近三百年过后的今天,原本夯实的宝顶已是遍布松柏、绿草。
崇陵
由于清西陵的诸多陵寝散布在整个陵区八百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因此,在各个陵区之间的移动需要搭乘景区的中巴车进行。
由泰陵乘中巴向东,便是安葬清光绪皇帝的崇陵。清朝末年国力衰弱,故不同于其他于皇帝生前在位时便开始动工乃至建成的帝王陵墓,崇陵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并且直到民国四年(1915年)才宣告完工。崇陵也是我国历史上建造的皇帝陵寝中的最后一座。
崇陵位于泰陵东北方约5公里远的一个环形山坳里,四周松柏茂密、河水潺潺清澈,即使建造时已处于王朝末年,选址依然考究。崇陵在形制上仿效同治皇帝的惠陵,由南到北依次设有五孔桥、神道碑亭、三孔桥、大月台、隆恩门等建筑。
崇陵的地宫是清西陵唯一开放皇陵地宫,地宫由青白石制成的拱券撑起,总面积三百余平米,停放由光绪皇帝及其皇后的棺椁。
永福寺
从崇陵向东南方向行两公里,就到了整个清西陵景区的最东边,永福寺。
永福寺俗称喇嘛庙,是清代皇家陵寝御用寺庙,也是现存中国古代皇家陵寝寺庙的孤品。
永福寺共有建筑19座,就像陵区的其他大多数建筑一样,坐北朝南,金色琉璃瓦盖顶,掩映于诸多古树之间,清幽,却也气势不凡。
出了永福寺,这一天的旅程便宣告结束了。这一天里,给我感触最深的,除了打造清西陵建筑的皇家工艺、选材、形制的精湛、考究、严谨外,就是清西陵山水自然风光的优美。陵区外部群山环卫,区内上万顷松柏层叠,又有易水河蜿蜒穿插,金瓦、红墙、青石点缀其间,堪称是中古建筑的人文美与山形地貌的自然美高度结合的集大成之作。